作者:李维榕
这男孩子面色苍白,头发蓬松,才十六岁,就是不肯上课。他说:完全不能认同大人们的价值观,为什么要上课?为什么要做人?一切都是多此一举。他已数度表示寻死。
他的所谓“大人们”,指的就是坐在一旁对他完全无计可施的父母亲。
拒学少年是个叫人头痛的问题。日文称之为:hikikomori,或隐蔽青年,这种问题在亚洲其它地方也很常见。只是正当日本成功地把教育制度普及全国之际,竟然发现此时出现最多的是不肯上学的孩子,让他们在研究及临床工作产领域,就多下了一些功夫。
根据一些日本研究指出,隐蔽青年最常见的家庭特性,就是有一个被工作单位霸占了的父亲,以及一个孤独地留在家中照顾孩子的母亲。加上日本这一代的
女性教育水平提高了,但是满腔情怀却难以发挥,只有把全部心意放在孩子身上。而孩子习惯与母亲为伴,长期接收着母亲那一股难言的苦楚,很容易就会抱着母亲不能放手。
这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其实不单在日本,全世界的家庭研究,都会或多或少地提及这种情况;孩子不知不觉走入父母的矛盾中,形成一个铁三角。
理论很简单,但是形式却是千变万化,每个铁三角,都有一个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演义。
例如上述那个青年人,说的都是消极的话,但是如果你留心观察,就会发觉他的每一句话,都带着一种弦外之音。一方面叫人不要管他;但又不断的引人注意。
其实这样也好,起码他没有把所有门关掉,尤其是当父母说话时,他是那样地关注,虽然表面上装得毫无兴趣。
母亲细数她怎样为孩子任劳任怨,却总是徒劳无功。她说:很多专家都叫我不要再理他了,我也打算放弃……
她的话没有说完,青年人便有回答:你总是这样说,动不动就说要放弃,你怎么可以放弃!
父亲对着儿子也全无办法,重复地劝解,对着全无反应的儿子,他劝够了,便只有举手投降,说:我说什么也没有用,他上不上学,我也管不了!
此时,儿子也是立即反应:你什么都说管不了,怎可以就此放手?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要理他不成,要不理他也不成。而且都是每当家人要收手时,他才有反应。我不知道这孩子究竟想要什么,但是明显地,他的一举一动都好像是为了父母而设。
我问他:为什么箭头总是指向父母?他不用思考,就提出一系列母亲教子的错误。由小时要他当乖孩子,到长大后怎样一宗宗为他解决学习上及情绪上的问题,没有一宗做得对。
我说:那么你就应该喜欢上学,起码不用老是对着老妈子呀?他却答:现在她才说要放弃,那我怎么办?
这孩子让我想起法国名著小王子的故事:小王子要把野性的狼驯服,狼对他说:如果你把我驯服,你就要从此对我负责!
母亲听着儿子的数落,声泪俱下。不明白自己心疼的孩子怎么会如此拒绝自己。
母亲不知道,儿子其实并不拒绝她,儿子只是离不开她。离不开母亲的孩子,总是惹出一身毛病,拒学只是其中一种。他拒绝的其实也不是上学,而是整个母亲以外的世界。
一个十六岁的青年人,身体发育正常,心态却停留在幼童阶段。
要明白母子的纠葛,就要了解父母的关系。我们会谈的好一会,发觉不是母亲在说儿子,就是父亲在说儿子,却绝少父母一起谈论儿子。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孩子身上。他们同意。如果不谈孩子问题,夫妇之间就没有可谈之处。
据他们解释,两人之间本来就没有太多话题,儿子出生后,发觉彼此的管教方式格格不入,为了避免争吵,渐渐就造成各行各业。其实,即使妈妈教导不当,父母教子方针不同,也是很正常的事,如果说这就是造成孩子的问题,那么有问题的孩子必然数之不尽。因为大部分父母都不是教子专家。
因此,种种看来明显的行为,都不足以解释一个大好青年为何变得隐蔽,家中必有它的隐衷,长年地困扰着它的每个成员,长期的纠缠,才会让孩子走不出家门。
在儿童发展心理的研究项目,有大量文献都指出父母间的矛盾,是怎样严重地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包括生理,心理,适应及社交能力。长期在父母的矛盾中成长的孩子,长大了甚至患心脏病或癌症的比率也比常人高。
我自己的研究,就是用量度孩子面对父母不和时的生理反应(包括心跳,手汗及皮肤电道反应等等),对象是六岁至十六岁的孩子。发觉他们最大的焦虑,并非被告父母责骂,而是当他们发现父母的婚姻出现危机时。而且父母并不一定要是大吵大闹,夫妇间无言的不满,对孩子一样具有大杀伤力。
很多人不知道,孩子天生是要保护父母的,父母亲本身的安危,对孩子来说比一切都重要,即使他们行为上看来反叛。
问题是大部分避免矛盾的家庭,都不愿处理夫妻间的怨气,专利申都说对彼此无所求,把全部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不知不觉地让所有上一代的问题,都转移到孩子身上。
我在过去十多年间,几乎在亚洲见到的每个孩子问题,都或多或少地与卡在这铁三角脚的位置有关。
有鉴于此,我总是邀请父母对自己的婚姻。因为解决孩子的问题,往往也是解决夫妻问题。这个隐蔽青年的父母也是一样。教子方式不一致,不过是他们那没有解决的矛盾在背后作祟。偏偏是长期生活在怨恨中的父母,提起孩子问题时总是有声有色,触到夫妻间的痛处,就会尽量淡化。
好在当父母明白孩子其实是夫妻关系的一面镜子时,为了救孩子,他们也往往愿意清理一下彼此间的旧账。
这对看来平静的夫妇,原来也是一对痴男怨女。母亲说立过誓,这辈子再也不会要求丈夫帮手,不知道他们那十多年的婚姻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故丈夫看来并不像一个不顾家的男人,他在旁不断为儿子打气,只可惜儿子忙着与母亲周旋,并没有把父亲放在眼里。只是问题由孩子转移到夫妇,那又是另一番景象。
起初青年人以为我们会惯常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他身上,后来发现我对他上不上学没有兴趣,只想了解他的家庭状况,反而变得积极,自动加入谈话。明显地,他最有兴趣的话题是父母。
一个本来毫无动力,甚至不想活的大男孩,骨子里仍有他十分在意的东西,那就是父母亲的关系是否和谐。一个本来让父母痛心的儿子,原来是个忠心家庭的孩子。
很多人问我怎样处理拒学问题,我总回答:先从了解一个家庭开始!
2005 Address:Building 5008A No.1 Rd Guoding 335 Shanghai Shanghai GreatR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td. © 2008-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icheng 沪ICP备20210208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