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让我们去理解越来越早的人际交流所导致的影响,不管我们知道与否,这一交流是在一个还是胎儿的宝宝(尤其是从它诞生的时刻起)和他/她周围人之间的交流,也就是说和他/她的父母及兄弟姐妹。
这一理解,就是我们现在正在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在今天我给大家说的东西当中,我们要思考的。也就是讲话的角色,但还不光是讲话,还有行动,对孩子而言,所有的一切都是语言的符号,包括所有那些发生在他/她周围的事情,和他/她所观察到的事情。而且他/她对其进行思考。而且即使不看着那个对他/她讲话的人,一个孩子也同样在思考、倾听。
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当老师要孩子看着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丧失了孩子一半的注意力。对于我们成人来说,正相反:我们喜欢看着那个对我们讲话的人。而孩子,如果他/她手里有些其他东西,或者他/她正在翻一本书、一本杂志或者一些漫画,或者正在玩某个东西,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她倾听,而且是不可思议地,倾听着他/她周围发生的一切。他/她“真的”在听,而且默默记下。
我有机会帮助到不少我认识的老师。他们对我说:“这真是难以置信,为什么别人没有教给我们这些呢?”没必要让孩子看着老师,而且尤其是,为了好好地听,他们才会不断发出噪音。不发出一些噪音,不玩什么东西的孩子,不听别人说话。如果他们玩得过多,他们将会影响到旁边的人。但是他们自己并没有被这些东西、声音所影响占据(而不听别人说话)。
如果在场有人和聋哑人一起工作的话,他们就知道他们的教室吵到什么程度。因为我的窗户对着巴黎的一所聋哑学校,我就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也能看到他们的课间活动。所有这些都是值得观察的!他们有一些让人不可思议的语言,虽然他们没有话语,但是具有同样多的语言,只是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而已。在夏天,窗户是开着的,由于教室里很吵,女老师因为自己的话不能被听见,这个可怜的女人就大叫着:“我到底做了什么孽才有些这样的孩子啊!”我们光听到些这样的话。
孩子们才不在乎。他们喉咙里发出一种自己听不到的声音,也用他们的脚发出一种可怕的噪音。他们越专注,就越发出噪音。我们这些具备听力的人,一会儿以后就不喜欢在噪音中工作了。这些孩子是到了八九岁的时候才会发生变化,现在还是,你们可以看到一些小孩子耳朵上带着耳机一边听音乐,一边做作业。父母们不理解这一点:“要注意,不要听这些嘻嘻哗哗的东西,这样你就没法做作业。”完全相反,当他们听这些嘈杂的音乐的时候,他们的作业做得更好。这取决于看是哪个人。那些这样做的人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这么做,是因为当周围的世界被屏蔽的时候,他们就处在安全中,也就能集中注意力。如果相反,他们周围的世界不时提醒他们在街上,或者在隔壁的房间中发生的事情:小妹妹正在开心的玩,而他也想去,因为妹妹正在和妈妈说笑,等等。这些孩子是被一些和个人有关的事情分心的,而当听着这些与个人无关的嘈杂的音乐的时候,他们就完全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情。
所有人类世界中的东西都是以一种特别不同寻常的象征性功能而运作,也是这个导致了其中一些人成为精神分裂患者和精神病患者。
我们将会理解这是为什么。
一个太孤单、太早熟的孩子很早就需要(与人)交流,否则的话,他/她的象征性功能就只是空转;我们可以说,就如同消化性功能的隐喻一样,他/她需要拥有一些感知觉的元素,但是这些感知觉的元素只有对于另一个同样听到这些感知觉元素的人来说才有意义,例如,我们把一个孩子单独留在他的摇篮里,不管是在阳台上、花园里、田野里等等地方,这都很好,为什么不呢?但是作为补偿,必须要有一些融洽的开心时刻,或者相反,一些偶尔和母亲在交流中发生争吵的时刻,为什么不呢。否则,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这是一个非常乖的孩子,他从不打扰我们。”那么,如果我们这样把他(经常)单独放到他的摇篮里放一年的话——我就看见有人做过——他就甚至都不再要求奶嘴了。当我们给他奶嘴的时候,他会要。这样的孩子是一些什么都接受的人,他们接受一切东西,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无所谓。他们生活在一个如此想象的世界里,以至于完全和人类没有关系,他们的语言不在人类的话语里。
但是,假如说,在他们摇篮的帘子被风吹起的同时,如果有一个小鸟经过,并且发出一种特别的叽叽喳喳的叫声,而且在这个时候,他们的身体里感到因拉肚子而产生的一通腹鸣的话,这三种知觉就遇到了一起,这也就是说,小鸟和帘子一起成为他们肚子的话语。而他们肚子里有的疼痛和刚刚过去的小小腹泻就是这三个东西的(小鸟的叫声、被风吹起的帘子……)相遇的能指,一定数量的这样外部和内部同步发生的事件的相遇就有了语言符号的价值,这对他们来说,它具有话语的唯一意义。
所有具有你们知道的这些冲动的这些孩子,可能会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例如,一位(孩子的)母亲从早到晚地用她的缝纫机做背心:她用脚在踏板上这样踩一踩,缝纫机的轮子那样转一转,背心就在她缝纫机面前的地上慢慢摞了起来。到了星期六,母亲把这些背心送到交订单的商人那里去,这是这个男孩子看到和母亲在一起的唯一男人,是这个男人付给母亲钱。因为这些钱,当他们回到家,周五或者周六,母亲交工的这一天,母亲才会给他买一个小玩意;他们回到家,点心也有了改善。
我给你们说这些,是因为这是通过精神分析,最后得到治愈的异乎寻常的孩子之一,他也让我们理解了其他许多分析中的孩子。它让我们明白,这个有着巨大的聪明才智的男孩子,整天做着同一手势,是怎么回事?我让母亲来,我们一起交谈。
这个男孩子在上幼儿园以前十八个月大的时候就已经智力过人了。他很早就会走路。母亲没有丈夫,我不记得是为什么了;她也不等着丈夫归来。这也许是一位单身母亲,或者她的丈夫在战争中被害了,我忘了。她独自和孩子生活,后者是非常温顺的,就像她一样,在家里帮她做些家务。
母亲做背心,这是一个计件的工作,她做得越多,家里就越有钱用。这个孩子,在上幼儿园以前——在三到四岁之间,母亲送他上幼儿园,这是因为当她每周六带着孩子散步的时候,邻居们对她说:“您要知道,孩子应该送到幼儿园去,他和您在一起太孤单了,他很害羞。”——因此,在去幼儿园以前,孩子每天自己点燃煤气,盖上锅盖,把锅里的汤放到火上去热,然后去买面包;他做所有那些作为母亲的助手能够做的事情。然后,当他做完这些小家务活,他就跑到自己的小座位上出神地看着母亲工作,看着背心在缝纫机下面他脚边的地面上慢慢地摞起来。母亲时不时地看看他;他们就彼此微笑一下。并且,就像一只猫一样,他有时去抱一下母亲,然后又回去坐着。
在母亲把他送到幼儿园以前,这两个人的生活就是这样。
对幼儿园他感到非常恐惧。他躲在母亲的裙子里,哭着不想去。(幼儿园的)阿姨很善解人意,也很和蔼可亲,就是通过躲在阿姨的裙子里,他走进了幼儿园。他完全是通过这样一个观念,把阿姨的裙子转移为母亲的裙子。然后,在课间活动的时候,他不和人接触:他害怕其他人推搡他。这些人是有道理的:对于那些死气沉沉的人,为了让他们重现生机,我们就把他们晃来晃去。此外,对于一块坏了不走的表我们也这么做:我们摇一摇它,这样当然不能修好这块表。对于孩子,我们也同样这么做:他们一哭,我们就摇摇他们。孩子就像我们一样:他们看到一个孩子不动弹,他们就会去碰他,看他是不是会做出反应。
不幸的是,他变得越来越害羞。他就像掉入狮子笼的大卫[1]一样身处困境,但又不知道怎么样和其他的孩子说话。他就变得越来越顺从;妈妈越要他去,他就越接受去幼儿园;他变得完全没有活力,并且变得像人们说的那样总是心不在焉。他也不再听别人说话,变得像是发育迟缓,而不得不离开幼儿园,待在家里。
在回到家里几个月以后,母亲将他送到一个所谓的不适应的孩子的特殊学校。结果是,当我见到这个孩子的时候,他七岁了,完全是精神病的状态,完全封闭,专注于自身,并且看上去显得忧伤;他处在另一个世界,甚至和母亲在一起也显得没有温情:他就像出仓活动的宇航员一样,本可以是一直飘荡(在太空),耗竭于其疯狂而死。
就是让母亲(在分析中)讲述曾经发生过的一切,而且每次讲的时候,似乎看起来一点也没听到的他却明白了,缝纫机就是父亲。我们也明白了,通过像这样:母亲的脚踩一踩,轮子转一转,他在扮演父亲,他所模仿的噪音,就是他理解的缝纫机发出的噪音。由于这个声音,他每时每刻和母亲在一起,在这个有着其未来(allant-devenant)的小男孩的外形背后,是一个母亲的主宰者,即这台同时给母亲带来了钱的缝纫机。他的这一强迫性重复的模仿动作,左手的一上一下,就是母亲的脚,伴随着右手放在轮子上的转动,机器发出的噪音。后者是他在上幼儿园前,他的爱的冥想的声音氛围。对他来说,对缝纫机的认同,是为了支撑他男性化的象征性功能。
这是完全在一个男孩子的发展构造过程中的图式,一个先成为自己的头头,然后再成为另一个人的头头的男孩子,在最开始的时候,为了要成为母亲的头头,如果他没有一个对手占据这个头领的位置,并对他说:“当你变成像我一样的时候,你就将是大人了,但是,在等着那一天到来的同时,你可以向我学习应当怎样言行举止,才能成为一个有老婆的人。”
可是,他是从这架缝纫机那里学到他应该怎样言行举止的,并且因此他的言行举止就是完全反常的,对于社会生活而言,这是一个精神病的状态。但这一切是完全可以一步一步重建的。当他在分析谈话中,重新经历自己小时候和母亲一起度过的童年早期的时候,他爆发出来一阵欢乐,并且自然地,在这个时候,他就重新变成尿啊屎啊!他失去了很早就获得的排便训练。就像母亲说的:“他没让我费什么力,他在18个月大的时候就已经完全干净(不需要用尿布)了。此后,他从未(在这方面)犯错。”
那么,他就重新找到他所具有的本性。这一(屎啊尿啊的)阶段并不太长,并且必须要让他理解,他已经修复了那条错误的认同之路。他认错了人:为了安全的和母亲在一起,为了逃避这个充满小矮人(其他小孩)的如此危险的幼儿园,缝纫机并不是一个有资格的对话者和自己未来的模型,因为这个孩子尽管身材还很矮小,但却确实相信自己是一个大人。
(未完待续)
[1]又说为在狮子坑里的但以理,圣经旧约中的故事,比喻身处困境。——译者注
引用:http://www.psychspace.com/psych/viewnews-11383
2005 Address:Building 5008A No.1 Rd Guoding 335 Shanghai Shanghai GreatR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td. © 2008-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icheng 沪ICP备202102081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