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依附

发布时间:2022-03-24 

豆瓣网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697495/

 

本文作者:李孟潮(2013.9.14)

《情感依附》一书是武汉的中美精神分析班老师塞恩伯格的著作。我当时去参加中美精神分析班做翻译的时候,认识了这位老师。之所以去做这个班翻译,其实主要还是为了自己学点东西。武汉中美精神分析班是非常有特色的,很多老师都是自体心理学的背景。如塞恩伯格就是在科胡特当年主持的精神分析学院受培训的,他有几个督导师都是当年和科胡特创建自体心理学的人。可惜我后来忙于博士学习就没有继续参加。塞恩伯格老师非常敏锐,督导时候往往一下子凭直觉就抓住个案特点。同时他做发展心理学的科研也蛮老道。

《情感依附》这本书就是少数的发展心理学的终身研究。精神分析界的另外一个终身研究国内也翻译过,叫《怎样适应生活》,VAILANT研究,程文红翻译的。《情感依附lives across time》是BRODY研究,持续了30年,几代学人共同进行。

当然研究结果,并没有石破天惊的发现——早年养育和一个人发展有密切相关性,尤其是影响依恋模式、防御机制等等。但是这本书关键的看点,对专业者来说,是研究的设计、研究方法和呈现研究结果的方式。

我觉得这本书除了临床工作者和来访者可以看看以外,其实也蛮适合心理学系的老师和学生看看。

好多人以为所谓科学研究,就是玩弄统计方法,结果动不动上个结构方程,神经网络。但是研究设计,对资料收集者的培训却很差。写论文也动不动一堆不必要的图表。到了结论部分,却是一笔带过,语焉不详。貌似科学,实则忽悠。而《情感依附》中,作者们缓缓道来,自己参与研究的过程、动机,研究个案不仅仅是选择几个量表快速收集一下数据了事,还有多角度访谈,直接观察,录像观察等等,呈现结果也用了最适合描述此类研究结果的方式——语言叙述。当然也有数据和图表,但是都是适可而止。

然后,这就成为了一本大众和专业人士都可以阅读的好书。这本书还有一个看点就是几位国内精神分析界大牛的序言和后记,反应了国人对此问题的思考。

精神分析师们惯于从临床现象就逆推发展心理学规律,以弗洛伊德为代表,这种逆推的结果很可能是符合事实的,但是方法很有问题。后来精神分析界和发展心理学界有很多交流,就有了很多更靠谱的研究,Brody研究就是其中之一。

这本书的翻译没什么好说的,译者之一是作者塞恩伯格的太太,其他几位译者也是中美班上塞恩伯格老师的督导组的成员,都是比较有经验的治疗师,而且此书语言本来也不复杂。没有主题词列表,也可以理解,因为本来原书就只有少数几个主题词,没有多少学术搜索意义。

唯一不足的是副标题《为何家会影响我的一生》,听起来好像是想搭《家庭会伤人》,《为何家庭会伤人》这一类书的顺风车,而且有点隐约地谴责父母的过错。这在“政治”上有点立场不正确,举个例子,分析师GROTSTEIN写文章,说某些家庭动力会产生替罪羊,家中的孩子承受家庭苦难和创伤,就形成了精神病或人格障碍,这本来是很多临床者的认识,结果文章发表在《国际心理治疗杂志》上,却遭到了批评,批评观点就是认为这种观点在“政治”立场上会引发争议。

这本书还有个用途,就是用于教授“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学生们看故事,更能理解那些抽象的理论是如何得出的。

 

2005 Address:Building 5008A No.1 Rd Guoding 335 Shanghai Shanghai GreatR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td. © 2008-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eicheng  沪ICP备2021020817号-1